rss
    0

    开云体育官网-巴黎圣日耳曼逼平里尔,暂时丧失领先优势

    2025.07.29 | 开云体育 | 28次围观

      整理编辑自不画图的建筑师( ID:archbuhuatu),文/老王,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易哥说】

    巴黎圣日耳曼逼平里尔,暂时丧失领先优势

      有一种精神叫大气闲适,有一种气质叫洋气摩登;

      有一种北京人叫老炮儿,有一种上海人叫老克勒;

      有一种老街叫北京胡同,有一种小巷叫上海弄堂;

      有一种美食叫北京烤鸭,有一种点心叫小杨生煎;

      有一种舒爽叫冬天有暖气,有一种幸福叫江浙沪包邮……

      北京和上海,这两座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生活的城市,可谓各有千秋,各具魅力。那么,在城市风貌上,魔都和帝都各自有何特色?谁才是你心中的“颜值王”?

    01

    城市格局:上海优于北京

      城市格局主要体现在城市路网密度与道路体系。

      简单来说,上海整座城市的肌理继承了欧洲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的特征。

      上海的地块尺度一般都在300米左右,中心城区甚至只有100-150米,尺度友好,街道感十足,步行体验较好。

      道路系统中快速路选择高架形式,保证效率的同时,也尽可能保持了原有路网街道的步行友好。

      

      上海的街道尺度相对宜人

      北京快速路则采用路面快速路+路口立交桥的形式,对城市割裂严重。

      立交桥占地较大,再加上地块尺度大(北京的快速路与主路并置,次干道、支路体系不健全,小区路由于各类大院存在无法进入城市的交通体系中)加剧了城市空间的割裂,降低了步行舒适度。

      故宫的存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交通,分隔了城市。

      

      三环内的高架无情地将北京城切割

    02

    城市风貌(管理):上海小胜北京

      上海的风貌管理

    在城市设计导则上,设立风貌顾问团,深度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从历史风貌上来讲,上海对于历史风貌区采取的是比较苛刻的保护制度,建立了风貌区-风貌街道-优秀历史建筑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

    对于历史建筑的修复修缮与活化利用的探索,上海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12个历史风貌区

      北京对于历史建筑保护更强调“点”(历史建筑),对于“线”(街道性)与“面”(区域性)的保护不足,出现了在历史风貌区中极其不协调的建筑,破坏了整体风貌。

      

      站在景山上往南看,右手边的蛋

      北京已有的城市更新诸如后海片区、前门大街以及南锣鼓巷这样的地方,原住气氛消失殆尽,“夜店化”且管理不佳,成为宰客地狱和廉价文创的旅游景点,和新天地改造、衡山路复兴路街区、法租界里弄改造(其实上海类似成功改造还有多处,但都没有“夜店化”)以及社区活化形成的田子坊、永康路(很可惜,最近闭门了,规划也是不停协调和妥协的过程啊)在更新理念上有很大差距。

      但是,北京作为帝都,历史遗存中具有较高品质且数量众多的宫殿、园林、宗庙及皇陵建筑等文化遗产,是上海不具备的。

      相对于上海的精细化管理,帝都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显得更加“开放”,同时也造成了大众眼中各种奇奇怪怪的建筑和相对杂乱的城市环境。

      

      其次,从现代风貌上来说,上海形成了现代简约,中西交融的海派风貌,总体上偏西化。

      北京则情况较复杂,总体上风貌呈现多元。

    历史建筑品质很高,具有独立的风貌;

    老城区内加建、改建及新建建筑修建年代、风格与品质差异较大,风貌不统一;

    新中心大体形成了现代简约的风貌,但还存有一些标新立异的建筑,在形态、色彩上各领风骚,风貌不好协调。

      

      

      中西结合的海派风貌铸就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而对于古建和老城区的改造,上海一直注重协调统一,保证历史街区风貌的一致性。

      第三,从中心区的城市天际线观感上,上海依托黄浦江-苏州河,高架路系统,形成了较好的城市展示面,便于静态集中展示城市轮廓,而北京则相对缺乏展示面,动态观览更有效果。

      上海不存在北京以故宫为核心控高的规划要求,各个中心形成了明显的超高层聚合。

      

      

      北京上海城市天际线对比

      最后,从城市色彩和建筑细节上来说,上海拥有西方古典风格的建筑,即使是现代建筑,古典元素较容易抽象与运用,体现别样风味又相得益彰,与整座城市风貌较为协调。

      而传统中国式样元素在部分北京现代建筑中缺乏提炼,常采用拼贴手法。除了五十年代一批较为优秀的民族形式建筑,改革开放后诞生了一批较生硬的大屋顶(北京西站为代表,这与当时的“夺回古都风貌”思想有关,但是落地成果品位不佳),有风味,没品位。

      普通居民楼(特别是老公房)上海已完成平改坡,不仅改善了顶楼住户的热舒适性,并且对坡屋顶样式和色彩做了统一规划,十分协调,且符合上海的整体风貌特色。(不能否认近些年来先锋建筑师和大开发商的优秀建筑作品,但决定整座城市风貌和景观的往往就是大片普通的建筑和街道)

      《上海城市设计导则》设立了“目标引导,过程控制,鼓励创新”的基本城市规划设计引导原则,同时提出了“引导区”、“引导带”、“引导核”三个具有主导特点的引导对象,将建筑组合方式,建筑群体体量,建筑立面协调,材质选用,色彩体系等一系列控制元素纳入设计原则中,加强对城市整体风貌的协调控制。

      

      对于普通居民楼,上海通过“平改坡”的方式统一建筑屋顶立面效果,力求达到城市风貌的协调统一

      

      对传统建筑元素缺乏提炼,导致北京许多建筑形象效果差强人意

    03

    城市绿地景观:旗鼓相当,各有千秋

      上海:身边的口袋公园

    延中绿地成为了上海的中央公园,缓解快速路影响的同时,也是城市核心区的大片绿地;

    同时,上海各种街心花园、口袋公园数不胜数,和市民关系较为亲近;

    黄浦江苏州河加持,形成了丰富的岸线。

      北京:独具历史底蕴的绿地

    北京绿地景观主要体现在前海、后海、景山、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玉渊潭、城墙遗址等与历史遗存并置的区域,品质特色均有,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

    城内较大的公园绿地当属奥森公园,但与市民的关系不如上海的公园亲近。

    再就是北京的景观多重视自然,人工设计痕迹较少,比如钓鱼台那一大片银杏,简单粗暴,但也符合北方人的特质。

      总体而言,北京和上海的绿地景观各具特色。

      

      

      北京的天坛、景山等绿地公园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绿色

      

      

      

      上海世纪公园,延中绿地,徐汇滨江绿地等成为了上海主要的大面积绿地景观,为市民休闲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去处

    04

    城市公共空间:上海宜人,北京吓人

      上海更加精致实用,重点体现在街道小品、家具的品质以及建筑前区/界面的设计上。

      上海几乎没有适合大规模人群集会的纪念性广场,广场多注重景观与休憩设施,成为市民休闲纳凉、社交与文化演艺的重要空间。

      滨水岸线较为丰富,形成了浦江两岸连续的各有特色的滨江公共活力走廊。地下空间开发结合轨道交通,引入风光水绿,高效高品质。二层步行系统的踊跃修建,更加强了各个地块的联系。

      相比较而言,北京的公共空间系统,由于政治需要、城市空间格局与交通理念的关系,广场以适合人流大量集合和疏散为出发点,硬质铺地较多,不利于日常市民休闲。

      大马路,大路网和建筑退界,使得大部分主要道路的街道感不足,建筑前更多是“广场”,用来展示建筑形象。感觉北京是一座适合坐在车上去观览的城市(老城区除外)。

      

      天安门广场尺度巨大

      

      

      相对而言,上海的广场更加精致,更多的休憩娱乐空间与更小的尺度拉近了市民与广场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上海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商业中心,并且每个商业中心形成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的地下,地面和二层步行系统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人的交通体验较好;

      每个层级的中心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城市设计考虑,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协调,高层建筑及城市形象具有标志性与可识别性。

      每个中心的功能上,除陆家嘴以强调金融中心外(上海自身对陆家嘴一直保有反思),其余各中心混合度较高,活力十足。

      反观北京,目前可以和上海类似的只有中关村(功能混合、TOD、公共空间品质较高且有标志性建筑);

      国贸地区由于道路阻隔与功能单一,再加上地下空间联系不足,虽然具有标志性,但性质与陆家嘴类似。

      金融街内部公共空间品质不错,SOM的城市设计,可惜功能更加单一,成为夜间鬼城、缺乏活力与便利(陆家嘴同理)。

      

      

      

      上海陆家嘴环岛,五角场,北京中关村等,是将人车分流,地上地下空间协调比较好的案例

    05

    城市管理水平:旗鼓相当

      每个城市都有犄角旮旯的死角,上海也不例外,综合来看,上海较北京好。

      以个人在北京的旅行、生活经验来看,比如东直门内大街(簋街),三环内(相当于上海的内环内),靠近朝阳和各总部集聚区(相当于上海人口中的上肢角),管理水平较低……本来餐饮集聚,人行道相对较宽,有建筑前区,具有较好街道空间的潜质,但由于管理问题,本来的先天优势丧失。

      真的没法理解明明吃饭的地方,门口瓜子皮、花生壳、垃圾、酒瓶、污水横流……还可以继续有那么多食客……不能全部怪食客,管理是硬伤。

    巴黎圣日耳曼逼平里尔,暂时丧失领先优势

      还有帝都时尚的门脸之一,三里屯,周围黑暗料理车和摊位、电动摩的横行,无论对卫生、交通还是城市面貌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除此之外,规划管理机构设置,上海也较北京领先(行政改革方面上海深圳真的是领头羊),率先在全国合并了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成立了规土局,对于多规合一,规划落地都有了更充分的保障。(北京终于在16年年底组建了北京规划和国土委员会)

      整理编辑自不画图的建筑师( ID:archbuhuatu),文/老王,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开云体育观点。
    本文系授权开云体育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