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地球上不断演化,植物的出现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的家园,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也从未停止。1900年首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巴黎召开,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植物学大会走过了全球14个国家、17座城市。6年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深圳向全球植物学界发出邀请:“2017年让我们相会在深圳。”今年7月,这个被誉为植物科学界的“奥林匹克”将来到中国深圳,来自不同国度的植物学家们将聚首探讨植物科学的重大问题。
4月15日,距离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还有100天之际,大会组委会在深圳仙湖植物园举行“百日倒计时发布会”,向全球植物学界发布大会学术工作和筹备工作信息,再次向全球发出相约深圳的邀请。与此同时,全市20多项植物科普活动同步开展,推动大会走近千家万户。
20多项活动同步开展共享植物科普嘉年华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不仅“高大上”,而且更接地气,紧贴公众生活,通过举办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让国际植物学大会走进市民,让市民了解并参与进来。
以植物为题材的摄影大赛、碗莲种植体验、植物检验检疫开放日、农业植物与生命密码探秘……在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百日倒计时活动当天,仙湖植物园举办了免费公众开放日活动,设置了7项植物科普活动,围绕“绿色创造未来”的主题,全市还有20多项植物科学科普活动在公园、自然保护区、中心书城、植物科研机构等场所联合推出,激发了广大市民对植物科普的热情,再度开启深圳“植物学时间”,市民共享植物科普嘉年华,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多处植物保护研究中心首次对外开放
作为公众科普活动的主会场,仙湖植物园举办了7大活动。启动植物魅力主题摄影大赛;自然教育面对面活动;收藏着上万本植物领域科研、科普书籍的缅栀书吧正式对外开放;仙湖植物园新科研楼首次对外开放,为公众揭开仙湖科研中心的神秘面纱,展开探索植物科学的系列活动,多名仙湖植物学博士现身,为参加活动的家长、学生讲述苔藓的故事、植物遗传密码的故事以及植物遗传工程等内容。
植物园内,新近提升完成的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苏铁博物馆、仙人掌和多肉植物区等以新的面容迎接公众参观。荫生植物区的苦苣苔小区、秋海棠小区、食虫植物小区、凤梨植物小区、球兰植物小区均布置了丰富的园林小品和植物种类,植物园科学家携手志愿者团队共同担任科普解说员,为公众介绍各类植物及讲述植物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仙湖植物园物种收集及保育的核心场域保种中心,也首次对公众开放,并设置导赏活动、花卉栽培小课堂等活动。此外还有现场水彩绘画活动。
我市另一处优秀的植物科研机构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暨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也开展了别开生面的“邀君赏兰”科普活动,邀请市民走进兰花“大观园”,共赏兰花之美。兰科中心的专家向市民开展了一场精彩的兰科植物专题科普知识讲座,并在专家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兰科种质资源库、组培室、标本馆,让市民在观花赏景中体会兰花家族的魅力与奇妙,提升了市民对濒危物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精彩活动探索植物的奇妙世界
在此次活动中,市民除了可以走进平时少有机会接触的植物科研机构,还有多项围绕植物主题开展的探索植物世界、体验植物之美的活动。
4月15日,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之“探索植物世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深圳中心书城圆满举行。与会市领导等观看了全市11所中小学校的学生社团在一个月以来围绕“儿童与植物”专题所做的自主调研成果展示。据悉,2017深圳市“儿童探索自然”系列活动还包括:5月,“探索植物世界@亲子穿越之旅”主题活动;六一期间,第五届深圳儿童国际论坛;6月,“探索植物世界@述说古树故事”主题活动;7月,植物学大会儿童“探索植物世界”主题公益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举办了以“探索农业植物与生命密码”为主题的2017年首次行知科普活动,大鹏新区南澳中学的40余名中学生参观了该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新一代测序平台、农场实验基地,展开了一场知行合一、寓教于乐、探索科学奥秘的科普游学之旅。
在东海文化广场,福田区城管局举办了千人植物嘉年华盛会,让市民共同感受植物之美,体验植物之趣。南山区城管局带领市民走进西丽果场,体验奇妙的“小生命与大科学”。龙华区城管局在区内德逸公园开展市民亲近绿色、玩转多肉植物活动。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织开展了植物检验检疫实验室开放日活动,30余名普通市民走进了该局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植物检疫实验室,近距离感受植物检验检疫工作。
走进保护区公园等了解深圳本土植物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在羊台山森林公园举办了深圳本土珍稀濒危植物展,吸引广大市民前来观看。
在广东内伶仃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导览员志愿者,带领公众走进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一起探秘红树植物,揭开胎生植物的面纱。大鹏地质公园充分利用地质公园丰富的植物资源推出“走进地质公园花花世界”特别展览,以市民喜闻乐见的摄影展形式,生动展示地质公园兰科植物、山茶科植物、杜鹃科植物等10个科50余种野生开花植物,彰显深圳的原生态自然之美。
儿童乐园自然教育中心在红树林基金会志愿者的组织下,举办了种植向日葵活动,吸引了200多组家庭参与。洪湖公园开展“深圳爱莲说”市民碗莲种植活动,100多名市民种碗莲,市民家庭种植经验分享,洪湖公园还免费向市民赠送莲子、种藕、塘泥,让市民朋友感受种植荷花的乐趣,并把这种乐趣和欢笑带回家。
约百名儿童在市绿化处的带领下,到我市古树存活的大鹏葵涌坝光,大鹏街下沙、布心,南澳西涌、南澳半天云、鹅公地区去发现古树,深入了解古树的生长与历史,以文字撰写,古树描绘,手抄报制作等形式,讲述“古树爷爷的故事”。同时向社会传递古树保护法规,为我市保护古树建言献策。
此外,在深圳市华侨城湿地公园举行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志愿者动员会。湿地公园志愿者代表和150名来自深圳大学的国际植物学大会志愿者代表参加了本次动员会。志愿者们宣誓要以最灿烂的笑容、最优质的服务、最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国内外宾朋,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充分展示深圳“生态之城”、“开放之城”的魅力。
本届大会注重社会公众参与
本届大会自筹备伊始就十分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推出了一系列科普活动。2015年“国际植物日”期间,大会秘书处举办了“国际植物学大会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暨国际植物日纪念活动”,随后又陆续组织开展了“山茶科植物专题展”、“走进基因科学”、“秋海棠科植物专题展”、“植物标本馆探秘”以及“博物馆奇妙夜”等系列科普活动。
2016年9月全国科普日之际,还联合北京、上海、云南、陕西、深圳等地的植物学会和科研机构同时举办主题为“绿色创造未来”的5市9地联动科普活动,活动参与人数多达数万人。
2016年11月12日,又开展“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系列科普活动之走进公园文化周”活动。向社会公众展示我国植物科学研究与公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公众对环境保护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之“最”
历经三年紧张筹备,被誉为植物学界“奥林匹克”的百年盛会——国际植物学大会正快步向深圳走来。三来年,中国植物学会与深圳市政府通力合作,大会学术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成果,相比历届,截至目前,已经创下多个之“最”。
注册人数及国家和地区代表数之“最”
深圳市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筹备办以全球动员为目标,精准传播,力争办一届参与范围最广的大会。充分利用国内外大众传媒、专业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以及Google等新媒体渠道,对本届大会进行了精准的全球发动,覆盖范围达221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其中,大会筹备办已与10多家植物科学领域专业期刊杂志、出版社、科技网站建立联系,包括国际著名的《nature》、《cell》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著名科技网站Wiely等。目前,大会注册总人数、国家和地区代表数已经超过历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截至4月12日,此届大会共有来自104个国家和地区的5628个代表报名注册。其中,国内(含港澳台)代表3482人,国外代表2146人;男性代表3213个,女性代表2339个。
专题研讨会议题数之“最”
目前,大会收到论文摘要数为3538篇,这些论文来自86个国家和地区。已征集并确认的专题研讨会议题达212个,共计1500个口头报告。涉及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保护;分类学、系统发育和进化;生态学、环境和全球变化;发育和生理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植物与社会等6大主题。议题数超过历届大会,为各国植物学者创造了更多的交流学习的机会。
提供的科考路线涵盖的植被类型丰富之“最”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秘书处已设置涵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各植物区系的26条科考路线,全面反映中国的植物生物多样性。这也是历届大会中,涵盖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科考路线。
对外国植物科学家来说,中国野生植物遗产和悠久的植物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本届植物学大会的野外科考工作主要是针对极高品质的野生植物资源,例如: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的热带雨林,江西三清山的中国亚热带最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伴随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极高植物多样性的横断山植物,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植物,作为地质历史上第三纪遗存的湖北神农架植物,作为中国华北植物代表的长白山植物等等,对这些地区的科考必将引起科学界更广泛的关注,促进大家对中国植物多样性更深刻的理解。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之“深圳印记”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举行,这意味着这个国际盛会首次走进发展中国家,首次来到中国。在高标准推进大会常规议程的基础上,深圳还将以深圳特色为追求,精心谋划,力争办一届成果影响最深远的大会,为国际植物学大会留下永久的中国印记和深圳符号。
印记1:深圳宣言
每届大会都会为未来的植物科学发展和关键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将发表《深圳宣言》,大会为此组建《深圳宣言》委员会,邀请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于4月14日-15日在深圳对该委员会的组织和宣言的起草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深圳宣言》表达中国对植物相关的社会、经济重大问题的关注,如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同时,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履行更多国际义务的决心和意志。
印记2:深圳法规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是全世界植物科学领域遵循的命名藻类、菌物和植物的指导性文件,法规的修改仅能通过召开命名法会议来实现。命名法会议通常在国际植物学大会开幕式之前一周举行,每次命名法大会议之后都会出版修订版的命名法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会议之后也将出版新版的命名法规《藻类、菌物和植物国际命名法规(深圳)》,按惯例,通称为“深圳法规”。
每届大会法规的出台意味着此后6年内,全球藻类、菌物和植物都将依此命名。
印记3: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
为了促进国际植物科学的发展、交流和合作,中国植物学会和深圳市政府联合发起在国际植物学大会永久设立“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在倒计时启动仪式上,作为中国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领军企业,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深圳市铁汉生态公益基金会,并捐赠1000万元作为设立“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的原始基金。
“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将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为植物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印记4:深圳本土优秀科研机构及企业
深圳作为大会的举办城市,对展示深圳本土科研机构科研实力,促进深圳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升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提供了良机。
参观考察深圳本土优秀的植物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是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会议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参观考察、交流分享,深圳本土优秀的植物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将进入参会的全球植物学科学家的视野,并借此机会寻求发展新机遇。
印记5:深圳学者
此届大会组委会科学委员会执行工作组经过国际推选,先后确定并公布了54位大会特邀报告人,分别为5位公众报告人、12位全会报告人和37位主旨报告人。他们来自16个国家,涵盖植物科学研究的各个学科领域。
在以往举行的18届大会中,鲜有中国参会代表能够在大会上做报告。随着我国植物科学的巨大发展,这一局面将会有极大的改观。其中,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担任美国等多个国家外籍院士的杨焕明,将作公众报告。国家基因库执行主任、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徐迅将做主旨报告。同时,还有多名深圳学者主持8个专题研讨会,包括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著名科学家、国家级领军人才黄三文和仙湖植物园董慧(女)博士等,既有资深科学家又有年轻学者。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中国深圳举办为中国、深圳的学者就近参与这一国际盛会创造了便利条件,也让学者们有机会与全球植物学科学家交流、探讨,提升自身在全球学界的影响力。
深圳市植物学会揭牌成立
在大会“百日倒计时发布会”上,深圳市植物学会揭牌成立。该学会是由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管理处、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梧桐山风景管理处和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八家单位发起组建,是深圳市从事植物学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工作的人员及植物爱好者自愿结成的地方性非营利社会组织。
深圳市植物学会成立后,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植物学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广先进植物科学技术,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开展青少年科普及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国内外植物科学的学术交流,加强同国内外植物学学术团体和植物学工作者的友好联系,有重点地组织科研、教学的学术讨论和科学考察,促进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 依照有关规定组织编辑出版发行植物科学的学术书刊;对我市有关科学技术政策和问题发挥咨询作用,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发现并推荐人才,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表彰鼓励在植物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向有关部门反映植物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正当呼声,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举办各种培训班、讲习班或进修班,传播植物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 举办为植物学工作者服务的各种事业活动。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筹备工作大事记
2008年8月28日:中国植物学会向国际植物学会和菌物学会联合会(IABMS)提出主办大会的意向书 。
2009年7月8日: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会确定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申请国际植物学大会的举办权。
2009年9月30日:正式提交国际植物学大会申办申请书。
2009年12月10日:IABMS主席Blackwell教授正式通知,中国(深圳)获得2017年国际植物学大会举办权(提出申办的国家还有巴西、墨西哥和南非)。
2010年9月28日:收到IABMS主席Blackwell教授最终确认函,同意2017年国际植物学大会(中国深圳)方案。
2011年3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国植物学会联合成立大会筹备委员会。当年7月,派团赴澳大利亚成功取得大会举办权,随后紧锣密鼓开展了大会组织的前期准备工作。
2014年10月21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组委会在深圳正式成立,标志着大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
2014年12月16日:深圳市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筹备工作办公室成立。
2014年12月25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秘书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举行。
2015年2月底:大会秘书处启动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科学委员会及顾问委员会专家的邀请事宜。
2015年5月底:确定了科学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委员名单。
2015年7月23日:正式发布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邀请信和第一轮通知。开通了大会官方网站。
2016年3月16日:市政府工作会议原则通过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总体方案。
2016年7月18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总指挥部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这标志着大会筹备工作正式进入了冲刺阶段。
2016年7月23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倒计时一周年系列活动。
2016年9月17日:国际植物学大会全国五市九地科普联动活动。
新闻辞典
什么是国际植物学大会?
国际植物学大会(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简称IBC),是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的分支——国际植物学会和菌物学会联合会授权主办的全球植物科学大会。大会旨在展示6年来全球植物科学研究成果、开展全球植物和环境相关热点问题讨论、促进全球科学家交流与合作以及培养新一代植物科学人才等。本届大会涉及六大主题,关于植物的历史、功能,植物的相互作用,植物与人类之间的重要关系,植物的未来等都渗透在六大主题中。比如在往届大会中,对气候变化与植物的关系这一问题中,一名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气候的变化导致优质葡萄生产地发生变化,也引起了著名葡萄酒的家乡也就发生了变化。可见,国际植物学大会与市民生活也有着的直接重要的关系。
本文仅代表开云体育观点。
本文系授权开云体育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